首 页 - 新闻中心 - 行业资讯

医药创新: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

发布时间:2023-10-16    阅读次数:240

精彩内容


我国医药产业从2010年开始经过萌芽积累后,到2021年左右井喷爆发,但由于相当部分创新药属于fast-follow,加上热门靶点扎堆开发,产品上市后大多销售不及预期而导致市场估值重建,加上监管政策与时俱进的提高要求,国际地缘政治形势不佳,部分创新药出海受阻,产品许可出现波折等众多因素影响,行业冬意渐浓,但也蕴含新一轮创新苗头。9月25日,在第八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,众多行业顶级专家就寒冬下决策及建议进行深度洞察及分享。


寒意渐浓


医药寒冬的寒意一般是逐级传递,先从盈利预期开始,加上政策等宏观因素影响,传递到资本市场,进而影响现金流,最后出现企业倒闭。虽然尚未出现广泛最寒的企业倒下,但寒意在不断加深。


难见盈利。公开信息显示,港股18A众多biotech中,仅有复宏汉霖、和铂医药、康方生物和诺辉健康等少数企业实现盈利,且由于时间尚短,是否能长期稳定盈利依然存在疑问,尤其在前期fast-follow盛行的情况下,新药上市后能快速打开市场,实现盈利并反哺研发投入的案例目前尚少。


股价低迷。在通过“18A”条款赴港IPO的44家biotech企业中,今年上半年累计能实现股价涨幅的仅有10家,而下跌的有34家,其中跌幅超过50%的仍达到9家。


融资下跌。生物医药相关融资项目及金额连年下降。2023年上半年,Wind数据统计显示,港股生物医药相关IPO融资与去年同期相比缩水约25%,A股则大幅缩水了六成以上。IT桔子数据库显示,2023年上半年,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生融资事件及融资金额均不及去年全年的一半。而2022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生融资事件779起,融资金额为1781.37亿元,分别较上年下降22.8%及30.5%。


现金流临近枯竭。120家港股医药公司中,至少有15家Biotech企业现金流少于10亿人民币,尤其对于大部分依然处于烧钱阶段的biotech企业而言,在面临巨大降本压力的同时,由于预期转差,投资人更谨慎,新增融资难度更大。


是寒冬也是回归


先声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任晋生先生表示,寒冬对于资本市场估值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低的点,但对整个生物医药产业来说,是过去几年行业太热了,同样的公司在三年、五年前,国内市场估值是美国市场的两倍到三倍,现在只是回归到原来的价值,但可能稍微低于大家的预期而让大家感觉到温度有点低。


对于寒冬下的战略措施,任晋生表示,越是在这种情况下,行业越需要抱团取暖,把扩大合作作为头等大事,先声将加强与科研院所、biotech企业的合作。同时,寒冬也是企业升级公司管理的机会,先声还苦练内功,立足长远,要进一步解放思想,加大研发投入,并勇敢走出去。


先声转型创新较早,前期已经逐渐消化了集采冲击,业绩也稳中向好,企业有较强的造血能力,尤其在创新自研和合作的双轮策略驱动下,创新成果逐渐进入收获期,今年上半年先声业绩有31%来自于创新药,任晋生认为未来这个比例还会持续的增加,比如增长到80%,因此,任晋声先生对企业未来比较乐观。


寒冬蕴含机会


相比biotech企业,具有全球强劲实力的MNC对当前的医药寒冬基本无感。


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,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先生表示,对阿斯利康这样的大型跨国药企,以及阿斯利康中金这样的产业资本来讲,现在所谓的最坏的时候可能是最好的时候,中国近十年回来大批经验丰富的科学家,在不断推进各个领域的创新,因此,现在有很多跟初创企业谈早期合作的机会。


王磊表示资本寒冬难过肯定是难过的,但是好的科学项目还是会卖很好的价钱,最近阿斯利康看了好几个项目,今年签的项目是最多的,包括有ADC的项目、细胞治疗、基因治疗,价钱也很高的,东西好所以价钱非常高。对于创新方向,王磊先生建议尽量不要去追热的靶点,还是要追早期的高价值项目。


对于产学研合作,王磊分享了阿斯利康的中西合璧战略。在国外基础研究合作转化方面,阿斯利康每年跟剑桥、哈佛、瑞典皇家学院等全球顶尖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,争取有前沿突破,争取孵化me-first创新药。在国内基础研究转化合作方面,阿斯利康与中国科学院大学、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已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设立阿斯利康研发中国转化医学研究基金,推动中国创新造福全世界的患者。


以行业担当挑起创新重担

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丁健对医药寒冬感同身受,但也看好中国生物医药的将来。


丁院长30年前回国,当时我国肿瘤领域一片空白,基本从零开始做起,从基础研究做起,急追猛赶,从me-too的积累做到me-better,因为这个行业需要担当,比如新冠疫情发生的时候让全国陷入无药可用的迷茫,这是刚性需求,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事业发展提出的四个面向里头,就有一个面向人民健康,这是后面加上去的,就是鼓励生物医药科技工作者要挑起这个重担。


对于行业内卷,丁院长表示一定要以临床的未满足的需求为导向,因为肿瘤到现在为止,“谈癌色变”的状态还没有改变,依然有太多患者需要解决问题的新药。也只有以临床未满足需求为导向,在开始立题的时候,就考虑需求大小,潜在市场大小,新药开发后也才有足够的市场,并反馈科技创新。


产业合作也是穿越寒冬的重要措施。丁院长表示,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是一条长链,需要时间,需要资金,需要做大量的事情,这方面亟待产学研交流合作。现在我国医药创新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产业合作气候,方方面面都要去努力,加把火,争取把这个事情做好、做大、做强,使我们将来真正能够成为一个医药强国。


通过国际化规避寒冬


百济神州全球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吴晓滨先生认为,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要求,有两个因素驱动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必须走向国际化。其一是中国的医药市场虽然大,但是全球的市场才是星辰大海,新药的研发成本很高,“研”包括一定程度的“发”,这些是沉没成本,也只有国际化规模化才能更好摊分这些研发成本。其二是因为科学无国界,疾病无国界,那我们做药为什么要有国界呢?中国的好药也要造福于国外的患者。比如百济的泽布替尼在美国做了优效试验,证明了其是BTK靶点的Best- in- class,让国外的患者也能用上最好的进口药。


对于国际化,吴晓滨表示,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,其一是临床方面一定要做全球的试验,虽然是对能力及财力的考验,但国际化需要多人种数据,如果没有全球的数据,在国外注册将会面临很作挑战。其二是商业化的本地化,百济神州全球商业化坚持用当地人,只有真正的当地人,才能最懂当地商业化模式,没有任何壁垒,也没有任何重新认知的过程,百济神州通过当地化让业务得以顺利开展,这也是泽布替尼冲击本土第一个全球重磅炸弹的重要经验之一。


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


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宋瑞霖执行会长表示,医药创新是契合于中国发展的国家战略,创新难,不创新会更难。不仅是医药创新,也有政策创新探索,最近上海出台的关于医保的相关的改革,宋会长觉得就是在寒冬中的一股春风,一股暖流。结合行业专家声音,中国现在不缺产业政策,缺的是鼓励真创新并有长期合理回报的市场政策。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基础,我们的企业一定不能孤芳自赏,一定要将我们自身的发展与这个世界的变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。


如果说当前是医药寒冬的话,中国作为一个四季分明的国家,没有一个寒冬我们不曾度过,也从来没有一个春天未曾到来。


  首家过评后,3年后不再受理一致性评价申请

定心丸!国家卫健委最新表态:规范开展的学术会议、医学活动是支持、鼓励的!  

© Copyright 2020-2024 华东医药(西安)博华制药有限公司    陕ICP备11001653号    《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 (陝)-非经营性-2021-0056》    技术支持:至成科技

资格证书